『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』
▍ 歷史沿革
一、發現沿革:民國70年中央研究院執行「濁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學調查與發掘」研究計畫,調查範圍由武界至靜觀,即霧社上下約20公里範圍。在仁愛鄉萬豐村境內河階上,發現並挖掘出「曲冰史前遺址」,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山考古研究。二、發掘出土文物:自民國70年至76年間,考古學者陳仲玉前後進行了三次挖掘,挖掘面積3700平方公尺,出土的石器有29000餘件,其中多數為石斧,另有磨製石石奔、打製石刀、石簇、石玦、石紡輪、網墜等。此外,尚有陶質物品八萬餘片,多數為紅色粗砂陶,少數為陶片經磨光處理和細泥塗面,繪有文飾的則更少。器形包括各型罐形器、缽形器、豆形器等。在發掘坑中,發現一個完整的聚落,居室群的殘跡十分明顯,如:從豎立地上的板岩牆柱等。房屋為長方形,方位南北向。另有石板棺171座,多為東西向,其中許多小型棺有室內葬現象,但並無骨骸遺留,可能因年代久遠而風化。曲冰遺址證明了所謂「山地人」原來確實就住在山地的說法。因為經過碳十四測定的年代,曲冰人早在一千年至二千七百多年前即居此地。否定了臺灣的高山本無人居,原住民之所以進入山區,是受到人口壓力,在清朝年間才被漢人趕上山的。大量的打製石斧與刀斧混合器等工具的出土,顯示山田焚墾式農耕的普及,在近河邊的河階,可能是當時的耕地;網墜的出現,在濁水溪漁撈的證明;石矛、石鏃出土,證明在原始森林內狩獵等「經濟活動」-燒山式的游耕農業,兼捕魚狩獵維生。曲冰考古遺址發掘後,由於管理不善,以致雜草叢生,又經長期雨水沖刷,受到極大破壞,現雖以鐵絲網圍住,如未好好規畫,將面臨日曬雨淋、風化殘破的命運。三、民國95年7月11日重新公告為縣定遺址。
▍ 文化意義
內容尚未建置
▍ 時代分期
▍ 代表性
▍ 代表文化層
▍ 特色
▍ 現況
目前無資料紀錄
- 出土遺物 -
石器
石錛